间质性膀胱炎有Hunner溃疡的患者膀胱容量更小,更大的问题来了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是一种基于尿急、尿频、盆腔和/或膀胱疼痛症状的临床诊断,但缺乏可识别的病理特征。由于IC/BPS是一种症状复杂、症状范围广泛的症状,因此希望将所有症状都包含在一个实体中导致了术语上的大量混乱和诊断失误。在此背景下,欧洲间质性膀胱炎研究协会(ESSIC)根据膀胱镜检查发现的膀胱水扩张和膀胱活检的形态学发现,提出了IC/BPS的分类。
亨纳氏溃疡(Hunner's)的患者被归为3型IC/BPS。Hunner病变是IC/BPS中最明显的膀胱镜表现,具有特征性的易受损破裂,当膀胱扩张时,粘膜和粘膜下层出现深层破裂。虽然ESSIC根据膀胱镜检查结果对IC/BPS患者进行了分类,但关于不同IC/BPS亚型的临床意义一直存在争议。然而,近期研究报道,Hunner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无Hunner病损患者更为严重,排尿更频繁,膀胱容量较低。不幸的是,由于患者的症状是主观的,而不是测试的客观结果,因此这些发现并不能指导哪些患者应该接受膀胱镜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亨纳氏病变。这些主观差异需要客观地加以确认。因此,研究人员开展了这项研究,根据亨纳病变的存在情况,对IC/BPS患者的尿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以发现有亨纳病变的IC/BPS与无亨纳病变的IC/BPS的客观差异。
在对2010年至2012年的55例IC患者进行回溯性研究后,有如下发现:55例患者中,23例(41.8%)为亨纳氏病变,47例(85.5%)为膀胱镜下落雪征。并建立了Hunner IC/BPS组和非Hunner IC/BPS组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对比。两组患者年龄、症状持续时间、绝经状态、盆腔手术史相似。在排尿日记分析中,Hunner病变患者排尿次数较多,最大排尿量(MVV)较小,而急迫性尿失禁发作次数和最小排尿量无显著差异。
目前尚不清楚Hunner IC和非Hunner IC是同一疾病状态的不同表型,还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实体[11]。然而,以往的研究显示,年龄、膀胱容量、组织病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特征以及根据亨纳病变的存在对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
在研究中,有23例(41.8%)的IC/BPS患者存在亨纳氏病变,高于既往研究报道的10% - 20%的患病率。这可能反映了目前IC/BPS的诊断规范,主要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和体检结果,对膀胱镜检查、尿动力学等诊断测试的重视程度较低。然而,将患者分为Hunner IC/BPS亚型和non-Hunner IC/BPS亚型可能会提高我们对IC/BPS的整体理解,并帮助临床医生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侵入性评估,如膀胱镜检查/水胀,以排除溃疡性疾病。事实上,问题是确定哪些IC/BPS患者应该接受膀胱镜检查/水胀,以及什么时候进行这些手术,因为疼痛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不能预测膀胱镜下的膀胱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