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刚刚治好,又突发尿路刺激症状,一查膀胱中有活虫
近日一位患者大姐,灌药后发现,排出液体中存在大量线虫活体。
患者病史特点:老年女性,诊断间质性膀胱炎10年。患者诊断间质性膀胱炎于1年前在我处就诊,治疗上给予Tridmso灌注冲洗治疗,治疗效果良好。就在满心喜悦之际,患者病情突然“反复”,不过,其症状以下尿路刺激症状为主。使用Tridmso效果不明显,遂加用抗组胺药物,效果仍不理想。1天前患者在tridmso灌注后,15分钟排出药液,见药尿混合液中散在“线虫”十余支,长约1cm,部分“线虫”可见蠕动。患者当即手机保存影像资料并就诊我处。
诊断:异位蛲虫病(累及膀胱)。
鉴别诊断:1.丝虫病:多有淋巴水肿,幼虫细小,成虫多在数厘米以上。2.钩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患者无猫狗等宠物饲养,该病多表现为贫血,血便。3.棘球蚴:多见于牧区,多呈现包虫病特征,多数病人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如肝包虫病、肺包虫病。影像学检查可见包囊。
检查:透明胶纸法,早晨排便前用透明胶纸粘拭肛门周围皮肤,在显微镜低倍镜下检查,连续3次。阳性率可达70%。
治疗:多需要家庭集体服药治疗。1. 甲苯达唑(安乐士) 成人用100-200mg,儿童用100mg,1次顿服。2. 阿苯达唑(肠虫清) 成人顿服400mg,儿童服100-200mg。
王医生点评:本例患者为一例蛲虫病成人病例,蛲虫异位爬行至膀胱,形成寄生虫性膀胱炎。使用Tridmso,由于虫体受到药物刺激,脱落形成。王医生总结发现:该类病人在女性常见,对抗生素无效,且迁延反复。盘问病史,多发现患者有带小孩经历。
蛲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在我国广泛流行,感染率高,80年代可有高达70%的儿童感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蛲虫病感染率逐渐下降,2004年我国蛲虫在12岁以下儿童仍有10%感染率。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如美国、韩国、挪威等,蛲虫仍然高发。究其原因在于,蛲虫经肛门—手—口方式感染,可形成自身感染,看管幼童的成人往往被感染,且会再感染给幼童。
蛲虫多寄生于人体的回盲部。当人睡眠后,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雌虫爬出肛门,在附近皮肤产卵。产卵后,雌虫多因外部干燥环境死亡,部分雌虫可经肛门爬行回肠道。蛲虫亦可爬行至外阴部,进入泌尿生殖器官,甚至进入腹腔,从而导致异位寄生。如临床可以见到蛲虫性膀胱炎、蛲虫性阴道炎。其典型症状和普通膀胱炎阴道炎难以区分。
蛲虫病的病原学检查很难再成人实施,因为首先成人症状轻,甚至不发病;其次,成人难以接受肛门周围的拭子检查。所以在临床上容易忽视成人蛲虫病。我们在临床中对于下尿路疾病的诊断,需要重视病对病史的盘查,如患者是否看管幼童,夜间症状如何,抗生素治疗情况,肛周瘙痒感等。治疗上注意学校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的特点,所以治疗上应集体服药治疗,切断传染途径,以达到根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