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不适,肚子也不舒服提防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经检查后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常见于20-40岁左右中青年,50岁以上首次发病少见,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约1:2。

病因:
目前本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不明,与多种因素有关。不同的个体都可能涉及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和胃肠感染等因素,导致胃肠动力改变、脑-肠轴相互作用的紊乱、自主神经和激素的变化。一般认为肠道感染后和精神心理障碍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原因。伴有焦虑、恐慌、抑郁、睡眠或心理应对障碍的患者发生率高于正常人。部分患者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后,或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加重。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不同程度的腹痛,常沿肠管分布,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有些粗纤维蔬菜、浓烈调味品、酒、冷饮等可诱发,腹痛不进行性加重。睡眠时不会发作。腹泻,常发生于餐后,每日3-5次左右,严重发作时可达数十次,大便多呈稀糊状,多带黏液,但无脓血,腹泻可与便秘交替发作。排便困难,便不尽感或便急等症状,多伴有腹胀感,部分患者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疼等精神症状。发作时可触及痉挛的乙状结肠或粪块,可有轻度压痛,压痛不固定,持续压迫时疼痛消失。

根据粪便的性状,可分为三种亚型: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和不确定型。
便秘型是指:
硬便或块状便比例≥25%,稀便或水样便比例<25%;腹泻型是指:
稀便或水样便比例≥25%,硬便或块状便比例<25%;
混合型是指:
硬便或块状便比例>25%,稀便或水样便比例≥25%;
不符合上述任何标准的为不确定型。
诊断
根据罗马III诊断标准(1)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年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①症状在排便后改善;②症状发生伴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改变伴随粪便性状改变。(2)以下症状不适诊断必须,但属常见症状,症状越多越支持诊断:①排便次数异常(每天>3次或每周<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④黏液便;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3)缺乏可解释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治疗
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发因素及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增强胃肠运动功能,解除焦虑、保持心情愉快,提高对治疗的信心。避免诱发症状和不耐受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吸烟饮酒、高脂饮食、浓茶、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一般来说避免产气的食品如乳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于改善便秘。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较显著的患者,只能一定程度缓解。匹维溴铵可解痉止痛,缓解腹痛,洛哌丁胺、思密达等止泻,乳果糖促进排便,也可使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调节肠道菌群,对于症状严重,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抗抑郁及心理治疗。
科学〡客观〡严谨〡公益
泌尿疑难病研究
诊断〡治疗〡康复〡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