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说尿频!什么才是尿频的科学解读?
准确的说,尿频是一个统计学概念,我们统计了一个人群的日间和夜间排尿次数,给出了一个数据分布,我们定义处于分布极端的多尿人群属于尿频患者。至于如何定义,完全靠作者模糊的意愿。
比我国定义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次数明显增多称尿频。深入的分析尿频原因必须考虑患者的背景信息——排尿和饮水,工作性质,工作环境,气候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排尿涉及社会心理因素,很现显然大多数人类并不能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较为随意的排尿(何况很多哺乳动物都有很多特殊排尿习性),排尿以及排便在人类似乎承载着更多的心理暗示(精神分析论)。
尿频的分类多种多样,但皆为形而上的引申,实际上我们只要抓住三点—尿量产生的原因、膀胱容量的原因、排尿控制的原因。
尿量产生过大
大量饮水,尿崩症,糖尿病,利尿剂,肾病都可以导致尿量产生过多。显而易见,尿量产生越多,需要排的次数越多。
膀胱容量相对过少
膀胱病变(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OAB,神经源性膀胱),尿道病变,盆腔病变。注意间质性膀胱炎早期膀胱容量仅是功能性的缩小,可以恢复,但中晚期可以出现膀胱纤维化,僵硬,难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类似的疾病还有,结核膀胱,毒品膀胱。尿道和膀胱炎症病变导致尿频在于,膀胱和尿道刺激引发主观的尿意增多,形成尿频,我们也归类于膀胱容量问题,或者叫做功能性膀胱缩小。
图1就是氯胺酮,俗称K粉,使用该类毒品的瘾君子可能导致膀胱容量急剧缩小。图2是结核杆菌,现代社会结核性膀胱炎已经少见;图3是间质性膀胱炎,一种特发的膀胱炎症,主要症状是膀胱疼痛,可以伴有尿频,表现为容量缓慢丢失。
膀胱排尿的控制
由于排尿收到主观和自动系统的双重控制,所以精神紧张,神经脊髓病变,脑病都可以引发尿频。常见的疾病如:脊髓病变,帕金森病,精神性尿频等。
特别指出精神性尿频。人的心理分为多层的,表浅的主观感受,是大多数人能察觉的,但深层的心理并不能被人所感受到,这是被证实的。当深层的心理出现排尿意愿后,我们主观上无法阻止,此时即形成排尿冲动。需要强调,长期的精神行尿频,会导致膀胱的器质性改变,导致不可逆的病变 。
精神分析理论是近百年来,我们人类对于精神疾病理解的一大突破。开创者弗洛伊德(图1),认为心理的分层以及超出主观的内心活动,可以导致很多疾病。精神分析理论用于排尿障碍诊断有很大前景。